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假如我知道更多

「民主是所有可行選項中最糟的一個,偏偏它也是唯一的可行選項。」這句話恐怕道出了許多人對民主制度又愛又恨的態度。民主制度讓我們可以自由表示意見、選擇國家的領導人,但也讓我們總是在電視上看到不想看到的人、聽到這些人光怪陸離、荒謬無匹的言論。現行的間接民主制度之所以如此令人又愛又恨,主要原因只怕就在其根本特性可能導致雙重危險。

在《論民主》一書中,道爾教授指出民主制度的根本特性是平等政治權利。沒有人的意見永遠凌駕於我的意見,也沒有人可以憑自己的意見統治所有人。沒有人可以憑其意見要求我看到一個姓馬的人,就必須卑躬屈膝叫他皇上。民主制度下的政治決策因而應該平等考量所有人的意見。但所有政治決策都必須蒐集所有人的意見,實際上似乎不易實行,間接民主於焉誕生。我們先選出特定人士,再由這些特定人士替我們進行政治決策;這樣似乎兼顧了民意基礎與實行可能。

偏偏就是這樣的間接民主制度,可能會導致雙重危險。首先,選舉出來的特定人士不見得會尊重選民的意見。民主國家政府的專斷獨行,早已不是新聞。如何反制這種情形呢?有人於是認為在重要議題上,應該進行民意調查,形式可以是電話民調、諮詢利益團體、公民投票等等。這又導致了另外一種危險:被調查的選民在表達意見之前,未必會充分蒐集資訊、仔細考量議題,調查結果因而失於草率。選民這麼做無可厚非,畢竟大部分人沒時間在顧生活之外花大量時間考量政治決策。但未經審慎考量的意見若被直接採納,只怕也未必是件好事。

如何面對這種雙重困難呢?美國的費雪金教授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方案,稱為「審議式民調」。這種民調企圖了解當選民面對特定議題時,「假如我知道更多」,結果會是什麼。民調者首先利用統計抽樣,隨機邀請數百名具有不同社會背景的選民參與討論會。同時,民調者也邀請抱持各種意見的學者出席。在討論會中,首先就特定議題統計選民意見。選民接著被分成許多小組,由工作人員向他們簡報相關資料與各方意見,並在簡報結束後充分討論、提出問題。學者們旋即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專業意見,抱持不同意見的學者也在選民面前公開討論。然後選民們再次進行小組討論,並在討論結束後針對原本議題重新統計意見。

結果十分有趣。費雪金教授長達十餘年在各地主持審議式民調後發現,討論會後選民的意見往往會出現重大改變。例如在一次針對企業所得稅進行的審議式民調中,最初只有百分之廿七的選民支持調降稅率,討論會後支持率卻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七。這似乎顯示了人們在深入了解議題後,時常會有不同的看法。而這種民調探討「一般人如果知道更多會怎麼想」,比起規模相近的電話民調,只怕更具價值。它同時也可以避免諮詢利益團體或全體公民投票所具有的潛在危險。若要提升人們對民主制度的信心,針對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之類的重大議題舉辦審議式民調,或許是不錯的作法。

※術語及專有名詞外文來源
論民主  On Democracy
道爾  Robert A. Dahl
間接民主  Indirect democracy
費雪金  James S. Fishkin
審議式民調  Deliberative Polling®
經濟合作框架協定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參考資料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cient Athens Online, in The Economist, the May 8th-12th 2010 issue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Deliberative Polling®: Toward a Better-Informed Democracy, by James S. Fishkin (The Center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論民主,道爾著,李柏光與林猛譯 (聯經)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