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真實之鏡

「我張開雙眼,這個世界便如其所是地展現在我的眼前。」這是我們對於知覺的本質最自然而直接的觀念。我們似乎是純粹的接收者,在知覺活動中接收這個世界提供給我們的一切訊息。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就會把它看成什麼樣子、聽成什麼樣子 、感覺成什麼樣子。我們因而在知覺活動中掌握了世界的真實樣貌──我們的知覺,就是真實之鏡。

這種看待知覺活動的方式,可以用幾句話大略概括:我們知覺的內容反映了觀察對象的真實樣貌,因此如果觀察對象不變,知覺內容也不會改變。這種觀念的恰當與否,與我們如何看待自身與世界的關係息息相關。用誇張一些的話語來說,這議題的答案決定了我們究竟是觀察世界的人,或者是構築世界的人。讓我們舉個例子,從而進一步檢視這種觀念。

讓我們想像一片沙塵漫漫的黃土之上,有座富麗堂皇的建築,外壁滿佈繁複的浮雕與紋飾。它傲然挺立天地之間的態勢何其壯闊,卻又何其孤絕。受其壯美吸引,我們迫不及待地往建築內部走去,以便欣賞想必與外觀同樣動人的建築風貌。然而,當走入其中,我們發現裡頭沒有山楶藻梲的華美,只有到處散亂的木板與鐵釘。遊目四顧,我們發現這原來只不過是座由木板與金屬板搭建而成,再加以石膏外裝的電影佈景。於是我們滿心失落地走出這座建築,然後回首一望。這時,我們還看不看得見它傲然挺立天地之間的壯闊姿態呢?

只怕看不見了。我們會覺得我們看見的只不過是一個空殼子。它原本具有的立體感、厚實感完全消失,它看起來不再堅固,甚至顯得脆弱。這些不單單是我們對我們所見事物的詮釋有所改變,而是我們所見的事物已經以完全不同的樣貌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換句話說,我們知覺的內容已經改變了。原本呈現在知覺內容之中的立體感、厚實感等等,已經不復存在。但我們所見的不是仍然是同一件事物嗎?我們觀察的對象不是毫無改變嗎?由此我們可以初步認定,我們的知覺內容不單純由觀察對象決定;我們由其他知覺活動中掌握的事物意義,也會參與形塑我們此刻知覺活動的內容。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理解,知覺並不是一面鏡子而已。它還涉及種種其他複雜活動。例如我們面對同一棟建築,在不同時間、透過不同視角、利用不同感官來觀察,可以獲得不同的知覺感受。此時我們觀察這棟建築時,就會將這些以往獲得的知覺感受與當下的知覺感受加以統合。知覺活動因而涉及了多重經驗的整合,而不只是單純地接收訊息。這種整合出來的對象,與我們所認定的客觀世界之間,有些什麼樣的關連?這個問題,只怕就不是原先我們對知覺的「真實之鏡」觀念所能處理的了。那麼,或許我們該修正「知覺作為真實之鏡」這種概念,以便更深入地掌握我們與世界之間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