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一週時事摘要(十二月九日至十五日)


本週最重要的國內時事,莫過於立法院休會前通過的眾多新法案。首先,立法院通過十八年來由婦女團體推動的「家事事件法」。今後各式各樣的家庭內部紛爭可以由一名法官統一審理,民眾不需再因案件的細部區分而提起眾多訴訟。其次,新法「住宅法」也獲得通過,為政府營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提供法源依據。最後,立法院通過修正後的平均地權條例、地政士法、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根據這些修正後的「地政三法」,今後不動產交易完成後,仲介業者必須向政府申報實際交易價格。然而,雖然公開實價的修法方向獲得普遍肯定,但目前法案僅允許政府公佈交易標的不動產的所在區段。由於一區段可能包含五十至一百個門牌號碼,眾人對於這種資訊的參考價值仍有疑慮。
除了上述法案外,新修正的土地徵收條例則引起強烈批評。國民黨立委以多數優勢,通過行政院版本的土地徵收條例、排除民間版本草案。根據新修法案,只要特定土地是「國防、交通、公用事業、水利事業、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事業所必須或經行政院核定之重大建設所需」,政府就可以任意徵收。原土地所有者僅能在公聽會提供意見供政府參考,無法參與任何有效監督機制。為數眾多的法學者、地政學者都認為,如此立法嚴重侵害人民的基本權利。諷刺的是,政府致力於放寬土地徵收限制的同時,既有園區的閒置問題又再度浮現。高雄小港機場旁將近五十公頃的航空貨運園區閒置近十年後,最大地主臺糖公司近日宣佈出租園區約一半土地供農民栽種西瓜。既然如此,我們為何需要繼續徵收土地開發園區,實在令人費解。
總統競選進行的如火如荼之餘,民間團體針對各組候選人的政見提出了觀點。兩岸協議監督聯盟、臺灣促進和平基金會等團體認為馬英九雖有改善兩岸關係的政策,但與中國協商的規劃中並未納入有效的民主監督程序。另一方面,蔡英文、宋楚瑜的兩岸政策則缺乏實質內容。此外,鑑於以公民提問方式進行的第三次電視辯論即將舉行,臺權會、民間司改會等團體提出了改善身心障礙者生活環境等七大社會福利議題,希望獲得候選人回應。最後,三位候選人就文化政策與藝文界人士舉行了會談,但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候選人們照本宣科、想法乏善可陳。
本週也有眾多弱勢團體表達了自身遭遇的困境。移工聯盟日前舉行了大遊行,表達對於外籍勞工惡劣工作環境的不滿,希望移工可以依法獲得適當放假的權利。大武漁港的漁民則表示,大武漁港在政府宣佈淤泥清運完成後立刻再次堵塞,政府似未盡協助漁民生計的責任。另外,九如檸檬合作社的農民收到國稅局兩千五百萬的逃漏稅通知,原因是賣剩檸檬榨成的檸檬汁是加工品,無法免稅。屏東縣政府認為這破壞了行之有年的農產銷售制度,會協助農民上訴。離島地區並再次傳出航空公司拒絕提供聽障者網路購票服務,民航局獲知此事多年皆未有效處理。最後,臺中市的同志團體租下一間店面,卻遭社區居民施壓搬離,臺中市政府表示不願介入。種種跡象顯示,社會福利與人權維護理應獲得主要政黨更多的關注。
國際時事方面,最後一批駐伊拉克美軍開始撤離,這意謂美國對伊九年軍事行動的終結。北美的另外一個主要國家──加拿大,則在本週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協議。由於聯合國氣候會議才剛結束,各國代表好不容易才達成關於京都議定書下一步計畫的共識,加拿大此舉引起了國內外眾多批評。在東亞,中國廣東烏坎村的事態持續惡化。村民抗議大片土地遭官員盜賣,中國官方則動用上千名武警鎮壓。目前人口達兩萬的烏坎村完全脫離政府掌控,政府進行全面封鎖,全村面臨斷水斷糧的危機。在中東,敘利亞政府則舉行了全國地方選舉,但無法止息反對派對政府大量屠殺國民的怒火。在選舉進行同時,政府仍然繼續以重火炮轟擊反對派所在的荷姆斯城(Homs)。這場死傷慘重的殘暴鎮壓,仍然是國際共同關注的焦點。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