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橘色憂鬱

五年前,橘色在烏克蘭看起來多麼光明絢麗,如今卻顯得如此令人憂鬱。

五年前,烏克蘭爆發「橘色革命」,大量群眾在基輔的獨立廣場聚集,抗議總統大選計票舞弊。最後,法院判斷舞弊執政者亞努科維奇的當選無效,反對派領導人由申科成功地取而代之成為總統。那時,象徵政治理想的橘色布條繫在抗議者們的身上,隨著他們歡騰的身影傲然成為千萬目光聚集的焦點。今年一月,烏克蘭再次舉行總統大選。然而,五年前大獲全勝的由申科,在這場大選中只獲得百分之五的選票。由這樣的得票率看來,他顯然沒能實現烏克蘭人民託付給他的理想。取而代之在大選中領先的是季莫申科與亞努科維奇,他們將在二月初的第二輪投票中一決勝負。季莫申科是五年前橘色革命的領導人之一,在橘色革命結束後不久即因意見衝突與尤申科分道揚鑣。亞努科維奇就是五年前的落選者──橘色陣營執政五年的結果,就是讓原本舞弊下臺的總統再次贏回民心,何其諷刺。

由申科政府失去民心的主因可能有二。首先,它無能改變烏克蘭政治場域中貪污充斥的情形,反而在分化反對勢力的用心上與前任政府如出一轍,使人民對變革的期望全數落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由申科在自己政黨喪失國會多數、迫於憲法讓反對政黨領導人季莫申科擔任總理之後,即採用各種手段杯葛季莫申科的施政。其次,它無能化解國內的分歧,在凝聚國民意識上令人徹底失望。烏克蘭最主要的族裔為烏克蘭人,約佔全國人口五分之四,一大部分居住於農業較盛、較為貧窮的中西部。俄羅斯人則是最主要的少數族群,約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大多居住於工業化、較為富裕的東南部。這兩個族裔之間本來就有所衝突,由申科政府的作為不但沒能化解對立,反而可能火上加油。例如,由申科把史達林執政期間的飢荒稱為對烏克蘭人的種族屠殺,但那次飢荒明明影響了包含俄羅斯在內的前蘇聯全境。這樣的宣稱易於引起本來可能避免的仇恨情緒。

回顧五年前基輔獨立廣場上烏克蘭人民歡欣鼓舞的神情,這樣的結局就特別令人難過。多少對自己國家的熱情盼望,再次在政治場域中被辜負與揮霍。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當然可以簡單地說「權力使人腐化」,但這樣的宣稱易於使我們忽略既有體制在政治決策中扮演的巨大力量。烏克蘭是前蘇聯崩解後獨立的共和國之一,許多政治制度特色都在獨立初期確立。若我們回顧這段不久前的歷史,也許能夠更明白今日烏克蘭政治局勢的來龍去脈。

※術語及專有名詞外文來源
烏克蘭  Ukraine
基輔  Kiev
獨立廣場  Independence Square
亞努科維奇  Viktor Yanukovych
由申科  Viktor Yushchenko
季莫申科  Yulia Tymoshenko

※參考資料
Orange Is Not the Only Fruit, in The Economist, the issue of Jan.9 - Jan.15, 2010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Five Years on in Kiev, in The Economist, the issue of Jan.23 - Jan.29, 2010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The World Factbook, in the website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烏克蘭總統由申科承認失敗  (BBC)

何謂現象學?(2/3)

在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採用第一人稱研究視角,是現象學最重要的特色。 而採用第一人稱研究視角,就是要把自己的觀看方式納入考量。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有所懷疑:「觀看方式」到底是指什麼?基本上,現象學所談的「觀看方式」,是指「原則上所有人共通的觀看方式」。但有這種東西嗎?假設小弘弘是一位中醫,他從小到大對於植物都只關注其藥性。由於他深刻的研究,任何植物在他眼中都可以成為適當的藥材。那麼,當小弘弘看到我與小嚕嚕看到的這株觀賞用蘭花時,他可能就會把它看成一株藥材。如果小弘弘把這株植物看成一株藥材,而小嚕嚕把這株植物看成一株觀賞用蘭花,他們兩人的觀看方式有任何共通之處嗎?

他們兩人的觀看方式仍有共通之處。首先,他們都把這株植物看成一個獨立的物體。這株植物的下面也許有個盆子,但他們並沒有把這個盆子看成這株植物的一部分。他們的觀看都具有「區分物體(植物)與背景(盆子)」的結構。其次,他們都在觀看中賦予了這株植物某種意義。小嚕嚕在觀看中賦予這株植物「觀賞用蘭花」的意義,小弘弘則賦予它「藥材」的意義。儘管賦予的意義不同,他們的觀看都具有「意義賦予」的結構。繼續探究下去,我們會發現我們可以在觀看方式之中,找到許多特定的結構。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解釋這樣的結構。為什麼我們能夠區分物體與背景呢?以前例來說,小嚕嚕為什麼能夠區分蘭花與盆子呢?他似乎必須具備「蘭花」與「盆子」兩種概念,並且知道如何把這兩種概念運用在他所見的事物之上。那概念又是什麼呢?概念也許是「我們意識中事物的複本」。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事物似乎有無窮豐富的特性,我們擁有的概念能如此豐富嗎?一株蘭花的可能特性有根部粗大、具有「假球莖」、葉片厚而直立、花瓣花萼各三片……等等,我們可以鉅細靡遺、無窮無盡地列下去。但我們怎麼可能把這些特性全部包含在我們的概念之中?一個常看花的人看到一株蘭花時,顯然不需要想到這些,就知道那是一株蘭花。因此,概念不應該是無窮豐富的。但不是無窮豐富的概念要套用在性質無窮豐富的所見事物之上,這又要如何達成呢?這時我們就需要「認知圖式」的協助。我們就暫且講到這裡為止,這應該可以讓我們對現象學研究的進行方式有所體會了。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將現象學研究方式概括如下:先描述我們自身觀看事物的方式,然後從這觀看方式中找出原則上所有人共通的結構。最後,建立理論解釋這樣的結構。這就是現象學研究的大略輪廓。

※術語及專有名詞外文來源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Phänomenologie
區分物體與背景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認知圖式 cognitive schema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網誌觀後感

今天研究了一下這個網誌,終於弄懂要怎麼樣加入多於一個的意見反映選項。現在在每篇文章的下面,應該都可以找到「本文是否會使你對文中所談議題感到興趣」這個問題。問題的答案則分成「會」與「不會」兩種選項。我會隨時注意勾選結果,嘗試修正文章行文與風格。這些意見對我的網誌而言意義重大,請大家勾選時不用有任何顧忌。謝謝大家!

何謂現象學?(1/3)

在眾多哲學流派之中,我最熱愛的是現象學。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希望談談什麼是現象學。初步來說,我們可以把現象學定義為「第一人稱研究」。讓我們先用一個例子界定「第一人稱」的意義,再來看什麼是第一人稱研究。假設現在有一株新品種的觀賞用蘭花,我跟小嚕嚕對花都很有興趣,於是我們兩個人開始觀察它。這時,對我來說,我是透過第一人稱視角來看蘭花,小嚕嚕則是透過第三人稱視角來看蘭花。對小嚕嚕來說,我是透過第三人稱視角來看蘭花,他自己則是透過第一人稱視角來看蘭花。

那麼,我要怎麼以第一人稱方式研究這株蘭花呢?我必須把這株蘭花當成「被我觀看的蘭花」來研究。同樣的道理,如果我要以第三人稱方式研究這株蘭花,我就要把這株蘭花當成「被小嚕嚕觀看的蘭花」來研究。這兩者有什麼差別?最主要的差別,就在需不需要將我的觀看方式納入考量。

假設現在我要以第一人稱方式研究這株蘭花,我需不需要把我對這株蘭花的觀看方式納入考量?當然需要,因為只有我把這株蘭花當成「被我觀看的蘭花」時,我對這株蘭花的研究才是第一人稱的研究。而有了「我的觀看」,這株蘭花才能成為「被我觀看的蘭花」。所以若我要考量「被我觀看的蘭花」,「我的觀看」不能不納入考量。

假設我現在要以第三人稱方式研究這株蘭花,我需不需要把我對這株蘭花的觀看方式納入考量?不需要,因為要我以第三人稱方式研究這株蘭花,就是要我把這株蘭花當成「被小嚕嚕觀看的蘭花」來研究。而沒有「我的觀看」,我仍然可以把這株蘭花當成是「被小嚕嚕觀看的蘭花」。畢竟,有沒有「我的觀看」跟這株蘭花是不是「被小嚕嚕觀看的蘭花」,本來就沒有任何關聯。所以若我要考量「被小嚕嚕觀看的蘭花」,我不需要將我的觀看方式納入考量。

那我要不要將小嚕嚕的觀看方式納入考量?答案是:也不要。假設我要將小嚕嚕的觀看方式納入考量,我要怎麼做呢?很顯然,我不能變成小嚕嚕,然後透過他的眼睛了解他觀看的方式。我能做的,就是把我自己想像成小嚕嚕。接著,我透過我自己的眼睛觀看,了解我自己觀看的方式,再把我自己觀看的方式比擬為小嚕嚕的觀看方式。但是,這樣做的話,事實上我納入考量的仍然是我自己的觀看方式。如此一來,就會使得第三人稱研究變回第一人稱研究。所以,要進行第三人稱研究,就是「不把任何人的觀看方式納入考量」,然後單純考量被觀看的事物。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可以大致明白第一人稱研究與第三人稱研究的差異。採用第一人稱的研究視角,就是現象學最重要的特色。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伊拉克的槍響(2/2)

在本系列文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究竟美國政府攻擊並佔領伊拉克是否合理,並非一個已經沒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我始終在想:假如我是一個伊拉克人,我會對這個事件抱持什麼樣的想法?如果我對薩達姆‧海珊與社會復興黨的統治感到深惡痛絕,我會支持美國政府出兵推翻自己國家的政府,並且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駐軍嗎?

海珊統治的伊拉克是一個充滿人權迫害的國度。除了以各種方式箝制言論與壓制反對人士,海珊還不只一次大規模屠殺伊拉克人民。最惡名昭彰的幾次包括兩伊戰爭期間對北部庫德族的鎮壓以及八二年、九一年、九九年對南部什葉派穆斯林的屠殺。單是八二年在杜傑爾,就有一百四十八位村民被殺害。如果我是海珊統治下的伊拉克人民,我想我會難以忍受這樣的政府;這個政府或許有正面的作為,但同胞人民的鮮血與憤怒卻難以被化約為可以被抵銷的效用損失。

因此,情感上也許我會支持其他國家出兵,因為我已經難以把這樣的政府視為自己國家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情形下,即便政府受到攻擊,受到攻擊的也不是我的國家,而是一個背叛國家的政治組織。那麼,有沒有理論論述可以支持美國政府出兵呢?政治哲學界流傳已久的「正當戰爭理論」或許可以為此軍事行動背書。根據滑鐵盧大學布萊恩‧歐倫德教授的說法,正當戰爭必須具備正當的出兵理由,而正當理由中最常見的就是抵抗侵略。侵略的對象不一定要是其他國家,以武力侵害人民的基本權利,就構成了對人民的侵略。此時,其他國家就有權為人民向侵略組織出兵,一如聯合國在世界各地的維和行動。

因此,就理念層次而言,也許美國政府出兵頗為恰當。但美國政府在戰爭與佔領過程中的實際作為,卻可能讓伊拉克人徹底失望。 諸如戰爭中的傷害平民、戰後的介入石油貿易、賦予私人保全組織特權並簽訂巨額合約等等,都嚴重損害伊拉克的國家利益。無論美國政府多麼師出有名,它所肩負的期望已經被它親手粉碎。如果我是一個伊拉克人,現在我會希望美國政府收拾好殘局,趕快離開我的國家。我不需要一股「只比海珊稍微好一點」的外國政治力量介入自己國家的政局。

我畢竟不是一個伊拉克人,無權代表伊拉克人說話。但嘗試站在伊拉克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是我所能想到了解這件事意義的最佳方式。 就這種角度來看,美國政府此時占領伊拉克的合理基礎,已經被它自身的行為徹底抹滅了。

※術語及專有名詞外文來源
薩達姆‧海珊  Saddam Hussein
社會復興黨  Ba'ath Party
庫德族  Kurd
什葉派  Shiite
穆斯林  Muslim
杜傑爾  Dujail
正當戰爭理論  Just War Theory
滑鐵盧大學  Waterloo University
布萊恩‧歐倫德  Brian Orend

※參考資料
中東現場,張翠容著 (馬可孛羅)
War, 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Brian Orend (Stanford University)
Trial of Saddam Hussein, in Wikipedia (Wikipedia)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伊拉克的槍響(1/2)

一月一日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新旅程的開展,對部份伊拉克人而言卻可能是舊希望的破滅。 在這一天,美國的利卡多‧爾賓納法官駁回檢察官對黑水公司的告訴,宣佈若無新事證則此案終結。

黑水公司是一家私人保全公司,在伊拉克負責部分美國外交人員的維安。二零零七年九月十六日,在護送一名美國外交官的過程中,黑水公司保全人員槍殺了十七名伊拉克平民。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按照黑水公司的說法,在保全人員護送外交官途中,不遠處發生汽車炸彈爆炸案,一個小組旋即護送官員返回出發地點。另一個護送小組前往爆炸現場處理後續情況,卻遭到槍擊,於是開火回擊。伊拉克方面卻宣稱是保全人員阻道以便美國官員車輛通行,在一輛平民車輛不願減速後,立即開火攻擊。部份民眾在混亂中逃竄,也被保全人員射殺。

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中提及了相關證詞的來源。保全公司說法的來源,除保全公司外,有美國政府與美國大使館。伊拉克這一方說法的來源,則有伊拉克政府、伊拉克目擊民眾、美國廣播公司對部分保全人員的訪問、紐約時報對美國聯邦調查局人員的訪問。就說法的前後一致與證詞來源判斷,我認為伊拉克方面的說法遠較保全公司的說法可信。那爾賓納法官為什麼仍然駁回告訴呢?他的理由是,檢察官在起訴書中的論證「充滿矛盾、難以採信」。我並非不尊重專業法律判決,但這樣的理由看起來實在不太有說服力。

這樣的事件,看起來並不像一個單純的零星事件。也許它正是美伊衝突的微觀體現。美國以「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抱持「輸出民主」的理念向伊拉克開戰,並在戰後在伊拉克駐軍至今。這樣的行為到底有沒有合理基礎,始終是意見衝突的焦點。有些人也許會說,這是早已過時的議題。黑水案或許可以提醒我們:那些活生生的衝突,始終不曾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土地上離去。

※術語及專有名詞外文來源
利卡多‧爾賓納  Ricardo Urbina
黑水公司  Blackwater
美國廣播公司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ABC)
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相關新聞
「他們不停地把子彈射過來」(阿拉伯半島新聞網)
美國法官駁回對黑水公司的控訴(BBC)
黑水案:發生了什麼?(BBC)
伊拉克對美方決定感到遺憾(BBC)

當代歐美哲學的哲學視角

何謂哲學?在哲學千年的發展史中,這個問題從來沒有統一的答案。那麼,與其給予這分歧巨大的領域一個浮泛的定義,不如描述當代的研究者實際上如何從事哲學探究。雖然本文先關注當代歐美哲學,但我們不應忽略許多當代學人主要著力於創造性地詮釋古典中國哲學、古典印度哲學、古典伊斯蘭哲學,他們所得成果應足以與當代歐美哲學鼎足而立。

當代的歐美哲學至少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支派。它們並非涇渭分明,卻各有獨特的風格。其中勢力最為盛大的,應該是分析哲學。分析哲學家重視科學精神,幾度希望把哲學建構成一門類似於自然科學的學科。他們相信有一個獨立客觀的外在世界,哲學的工作就在於如實呈現其樣貌。當我們嘗試為新出土的宋徽宗書法石碑測定年份,我們也許可能誤把其年份多估三十年,但石碑的實際年份卻不會因為我們的錯誤測量而改變。石碑的大小、重量、字跡、內文等等也是如此。因此,事物有其自身的客觀真實,它們獨立存在,與我們的觀察判斷無關。我們因而應該集中心力探究認識客觀真實的知覺條件、事物的本質、判斷真偽的邏輯等等。

第二個主要支派是現象學與存在哲學,我們姑且把這一派別簡稱為現象學。現象學家重視人文精神,認為哲學探究不可能以與自然科學完全相同的方式進行。我們沒辦法不透過自身的視角觀看這個世界,因此我們對世界的描述不能忽略自身的視角。沒有觀看書法的人,碑文就不再是碑文,只是一塊有鑿痕的石頭。唯有在對書法的欣賞之中,石頭才成為碑文。因此,世界的樣貌與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是一體的兩面。我們因而應該仔細思量我們如何賦予事物意義、自身經驗的種種特性、主觀判斷與自身經驗之間的關係等等。

第三個主要支派是後結構主義,有時也被約略等同為後現代主義。在往日哲學對世界真實結構孜孜矻矻的追尋之後,這種思潮質疑我們是否真的能夠有系統地認識世界。當我們以語言記下我們對碑文的觀察與判斷,我們是藉由語言來表達碑文的客觀屬性嗎?是藉由語言來表達我們自身經驗的特性嗎?或者,所謂的碑文客觀屬性、自身經驗特性,都是我們在語言表達的同時建構出來的事物呢?我們自身或者我們面對的世界,也許都不具有固定的、可掌握的結構。只不過是我們在嘗試認識它們的同時,自己創造出了愈來愈多的結構。

也許透過這三種哲學流派進行哲學探究的方式,我們可以約略窺見哲學自身的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