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橘色在烏克蘭看起來多麼光明絢麗,如今卻顯得如此令人憂鬱。
五年前,烏克蘭爆發「橘色革命」,大量群眾在基輔的獨立廣場聚集,抗議總統大選計票舞弊。最後,法院判斷舞弊執政者亞努科維奇的當選無效,反對派領導人由申科成功地取而代之成為總統。那時,象徵政治理想的橘色布條繫在抗議者們的身上,隨著他們歡騰的身影傲然成為千萬目光聚集的焦點。今年一月,烏克蘭再次舉行總統大選。然而,五年前大獲全勝的由申科,在這場大選中只獲得百分之五的選票。由這樣的得票率看來,他顯然沒能實現烏克蘭人民託付給他的理想。取而代之在大選中領先的是季莫申科與亞努科維奇,他們將在二月初的第二輪投票中一決勝負。季莫申科是五年前橘色革命的領導人之一,在橘色革命結束後不久即因意見衝突與尤申科分道揚鑣。亞努科維奇就是五年前的落選者──橘色陣營執政五年的結果,就是讓原本舞弊下臺的總統再次贏回民心,何其諷刺。
由申科政府失去民心的主因可能有二。首先,它無能改變烏克蘭政治場域中貪污充斥的情形,反而在分化反對勢力的用心上與前任政府如出一轍,使人民對變革的期望全數落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由申科在自己政黨喪失國會多數、迫於憲法讓反對政黨領導人季莫申科擔任總理之後,即採用各種手段杯葛季莫申科的施政。其次,它無能化解國內的分歧,在凝聚國民意識上令人徹底失望。烏克蘭最主要的族裔為烏克蘭人,約佔全國人口五分之四,一大部分居住於農業較盛、較為貧窮的中西部。俄羅斯人則是最主要的少數族群,約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大多居住於工業化、較為富裕的東南部。這兩個族裔之間本來就有所衝突,由申科政府的作為不但沒能化解對立,反而可能火上加油。例如,由申科把史達林執政期間的飢荒稱為對烏克蘭人的種族屠殺,但那次飢荒明明影響了包含俄羅斯在內的前蘇聯全境。這樣的宣稱易於引起本來可能避免的仇恨情緒。
回顧五年前基輔獨立廣場上烏克蘭人民歡欣鼓舞的神情,這樣的結局就特別令人難過。多少對自己國家的熱情盼望,再次在政治場域中被辜負與揮霍。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當然可以簡單地說「權力使人腐化」,但這樣的宣稱易於使我們忽略既有體制在政治決策中扮演的巨大力量。烏克蘭是前蘇聯崩解後獨立的共和國之一,許多政治制度特色都在獨立初期確立。若我們回顧這段不久前的歷史,也許能夠更明白今日烏克蘭政治局勢的來龍去脈。
※術語及專有名詞外文來源
烏克蘭 Ukraine
基輔 Kiev
獨立廣場 Independence Square
亞努科維奇 Viktor Yanukovych
由申科 Viktor Yushchenko
季莫申科 Yulia Tymoshenko
※參考資料
Orange Is Not the Only Fruit, in The Economist, the issue of Jan.9 - Jan.15, 2010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Five Years on in Kiev, in The Economist, the issue of Jan.23 - Jan.29, 2010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The World Factbook, in the website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烏克蘭總統由申科承認失敗 (BB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