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原本有良好的經濟體系,發達的農業甚至曾經使它獲得「歐洲糧倉」的美名。但正如同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如今的烏克蘭貪污猖獗,國家的政治與經濟都受到嚴重衝擊。是什麼把歐洲糧倉帶入了這樣的困境?最主要的元兇,恐怕就是寡頭政治體系。寡頭政治體系是指少數經濟菁英壟斷重要經濟資源,從而在經濟與政治方面發揮決定性影響力的體系。如此體系產生在烏克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崩解、烏克蘭共和國建國的時期。
在蘇聯末期,國有企業的經理人有權以非常優惠的方式從事貿易。例如,他們可以在國家補助下,以低廉的成本購買國內天然氣,再於國際市場高價賣出。國有企業經理人藉此賺取龐大的利潤,迅速竄起成為經濟菁英。當蘇聯崩解時,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成為烏克蘭共和國建國時期的首要任務,而前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國有企業私有化。但什麼樣的私人組織有足夠財力收購國家企業呢?絕大多數,都是這些前國有企業的經理人。於是,大部分的國有企業最後都成了他們的資產。這些經濟菁英旋即以各種手段阻止進一步的私有化,以免影響他們透過前國營企業掌控特殊經濟資源的能力。
這些經濟菁英的影響力同時還延伸到政治領域,因為前國有企業經理人常常是蘇聯共產黨高層。由於推行政治民主化常需要既存政治權力的協助,這些握有政治權力的人就成為建國時期最主要的政治菁英。但他們既然要鞏固既得利益,怎麼可能全力推行民主化?他們於是常以促進經濟改革效率為理由,在政治上擴張自身權力、破壞監督機制、壓制反對勢力。偏偏在經濟改革時期,許多人易於誤認這種鐵腕手段為有效改革的必要措施,這樣的手段於是被充分合理化。結果,在缺乏制衡機制的情形下,這些身兼政治與經濟菁英的寡頭們開始為所欲為。最後,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都完全失敗,只留下千瘡百孔的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
由於在這樣的體制中,經濟資源與政治權力都被少數菁英壟斷,即便是人民新選舉出來的領導人也很難不受到這些既存菁英的支配,否則政策根本難以推行。結果,無論這些新領導人多麼具有熱情理想,最後常常都在寡頭政治體制中沉淪為另一個爭權奪利者。這一切最重要的起因之一,就是當初以國有企業私有化為主的經濟改革過程充滿瑕疵。烏克蘭這座蘇維埃瓦礫上的歐洲糧倉,至今似乎還未能走出建國初期落下的陰影。
※術語及專有名詞外文來源
寡頭政治體系 Oligarchy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烏克蘭共和國 Republic of Ukraine
※參考資料
The Rise of Ukrainian Oligarchs, in Democratization, Vol.10, No.3, Autumn 2003, by Rosaria Puglisi (Frank Ca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