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何謂現象學?(3/3)

在本系列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描述了現象學研究的大致輪廓。在本文中,我希望討論關於現象學最常見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如果現象學研究的就是人類意識的特定結構,那我們有腦科學不就夠了?腦科學不也以意識為研究對象嗎?一個較顯而易見的回答是:腦科學家研究的是別人的腦,因此並不是透過第一人稱視角來研究意識的結構。但這個回答很可能誤導我們。我們會問:假如一位腦科學家透過儀器研究自己的腦,現象學對他而言就毫無意義了嗎?假設我是一位腦科學家,我大可以觀看特定對象,然後透過儀器記錄我觀看時的腦部血流量、神經元放電方式等等。觀看結束後,我再根據儀器紀錄建立理論。乍看之下,這似乎也是把我的觀看方式納入了考量。然而,如果某一特定機制是我觀看方式的一部分,我在觀看時應該能感覺到這種機制的運作。例如,我能感覺到我在觀看時區分了物體與背景,我也能感覺到我在觀看時賦予了被觀看的事物特定意義,這些機制因而是我觀看方式的一部分。但我能感覺到我在觀看時,我腦部特定區域的神經元開始密集活動嗎?顯然不行。因此,腦部活動算不上是我觀看方式的一部分,最多只能算是我透過儀器紀錄間接觀看的對象。既然腦部活動不是我觀看方式的一部分,我在進行腦科學研究時就沒有將我的觀看方式納入考量。如此說來,腦科學是以第三人稱方式研究意識的領域,與現象學以第一人稱方式研究意識並不相同。

第二個問題是:既然我們可能透過腦科學建立完整的第三人稱意識理論,我們還要第一人稱意識理論做什麼?第一人稱視角之所以在理論建構中不可或缺,是因為某些現象沒辦法透過第三人稱視角觀察到。讓我們回到之前觀賞用蘭花的例子。從純粹的第三人稱角度來看,蘭花與擺蘭花的桌子不外乎兩堆分子。我們可以深入探究這些分子的特性,但說我們會在這種視角下區分「作為物體的分子」與「作為背景的分子」,則十分莫名其妙。因此,即便在第一人稱視角下我們會區分物體與背景,在第三人稱視角下這種區分並不存在。對這類現象的深入探討,也就只能在第一人稱視角下進行了。這樣一來,現象學與腦科學間的關係就不是相互競爭,而是相輔相成、透過兩種視角共同研究意識。這就是現象學者們給自己的任務:透過第一人稱視角,系統性地描述我們的意識結構。「第一人稱探究」就是現象學的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