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採用第一人稱研究視角,是現象學最重要的特色。 而採用第一人稱研究視角,就是要把自己的觀看方式納入考量。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有所懷疑:「觀看方式」到底是指什麼?基本上,現象學所談的「觀看方式」,是指「原則上所有人共通的觀看方式」。但有這種東西嗎?假設小弘弘是一位中醫,他從小到大對於植物都只關注其藥性。由於他深刻的研究,任何植物在他眼中都可以成為適當的藥材。那麼,當小弘弘看到我與小嚕嚕看到的這株觀賞用蘭花時,他可能就會把它看成一株藥材。如果小弘弘把這株植物看成一株藥材,而小嚕嚕把這株植物看成一株觀賞用蘭花,他們兩人的觀看方式有任何共通之處嗎?
他們兩人的觀看方式仍有共通之處。首先,他們都把這株植物看成一個獨立的物體。這株植物的下面也許有個盆子,但他們並沒有把這個盆子看成這株植物的一部分。他們的觀看都具有「區分物體(植物)與背景(盆子)」的結構。其次,他們都在觀看中賦予了這株植物某種意義。小嚕嚕在觀看中賦予這株植物「觀賞用蘭花」的意義,小弘弘則賦予它「藥材」的意義。儘管賦予的意義不同,他們的觀看都具有「意義賦予」的結構。繼續探究下去,我們會發現我們可以在觀看方式之中,找到許多特定的結構。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解釋這樣的結構。為什麼我們能夠區分物體與背景呢?以前例來說,小嚕嚕為什麼能夠區分蘭花與盆子呢?他似乎必須具備「蘭花」與「盆子」兩種概念,並且知道如何把這兩種概念運用在他所見的事物之上。那概念又是什麼呢?概念也許是「我們意識中事物的複本」。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事物似乎有無窮豐富的特性,我們擁有的概念能如此豐富嗎?一株蘭花的可能特性有根部粗大、具有「假球莖」、葉片厚而直立、花瓣花萼各三片……等等,我們可以鉅細靡遺、無窮無盡地列下去。但我們怎麼可能把這些特性全部包含在我們的概念之中?一個常看花的人看到一株蘭花時,顯然不需要想到這些,就知道那是一株蘭花。因此,概念不應該是無窮豐富的。但不是無窮豐富的概念要套用在性質無窮豐富的所見事物之上,這又要如何達成呢?這時我們就需要「認知圖式」的協助。我們就暫且講到這裡為止,這應該可以讓我們對現象學研究的進行方式有所體會了。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將現象學研究方式概括如下:先描述我們自身觀看事物的方式,然後從這觀看方式中找出原則上所有人共通的結構。最後,建立理論解釋這樣的結構。這就是現象學研究的大略輪廓。
※術語及專有名詞外文來源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Phänomenologie
區分物體與背景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認知圖式 cognitive schem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