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哲學?在哲學千年的發展史中,這個問題從來沒有統一的答案。那麼,與其給予這分歧巨大的領域一個浮泛的定義,不如描述當代的研究者實際上如何從事哲學探究。雖然本文先關注當代歐美哲學,但我們不應忽略許多當代學人主要著力於創造性地詮釋古典中國哲學、古典印度哲學、古典伊斯蘭哲學,他們所得成果應足以與當代歐美哲學鼎足而立。
當代的歐美哲學至少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支派。它們並非涇渭分明,卻各有獨特的風格。其中勢力最為盛大的,應該是分析哲學。分析哲學家重視科學精神,幾度希望把哲學建構成一門類似於自然科學的學科。他們相信有一個獨立客觀的外在世界,哲學的工作就在於如實呈現其樣貌。當我們嘗試為新出土的宋徽宗書法石碑測定年份,我們也許可能誤把其年份多估三十年,但石碑的實際年份卻不會因為我們的錯誤測量而改變。石碑的大小、重量、字跡、內文等等也是如此。因此,事物有其自身的客觀真實,它們獨立存在,與我們的觀察判斷無關。我們因而應該集中心力探究認識客觀真實的知覺條件、事物的本質、判斷真偽的邏輯等等。
第二個主要支派是現象學與存在哲學,我們姑且把這一派別簡稱為現象學。現象學家重視人文精神,認為哲學探究不可能以與自然科學完全相同的方式進行。我們沒辦法不透過自身的視角觀看這個世界,因此我們對世界的描述不能忽略自身的視角。沒有觀看書法的人,碑文就不再是碑文,只是一塊有鑿痕的石頭。唯有在對書法的欣賞之中,石頭才成為碑文。因此,世界的樣貌與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是一體的兩面。我們因而應該仔細思量我們如何賦予事物意義、自身經驗的種種特性、主觀判斷與自身經驗之間的關係等等。
第三個主要支派是後結構主義,有時也被約略等同為後現代主義。在往日哲學對世界真實結構孜孜矻矻的追尋之後,這種思潮質疑我們是否真的能夠有系統地認識世界。當我們以語言記下我們對碑文的觀察與判斷,我們是藉由語言來表達碑文的客觀屬性嗎?是藉由語言來表達我們自身經驗的特性嗎?或者,所謂的碑文客觀屬性、自身經驗特性,都是我們在語言表達的同時建構出來的事物呢?我們自身或者我們面對的世界,也許都不具有固定的、可掌握的結構。只不過是我們在嘗試認識它們的同時,自己創造出了愈來愈多的結構。
也許透過這三種哲學流派進行哲學探究的方式,我們可以約略窺見哲學自身的形貌。
這三個流派是否如同你排列的一樣先後產生?後一個流派的出現是為了要推翻之前流派的想法?然後我覺得現代文學的思潮也是這樣流轉的,至少跟你文章大致上的意思差不多。文學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結構主義甚至後結構主義等,其中當然也穿插了包括象徵主義、自然主義等從旁分枝的風格,但我跟你都發現其中主軸的樹幹是同根的。只是我昨天去信義誠品逛到哲學區的專櫃時,發現好多沙特、尼采等跟存在主義有關的書,就想問你是否這就是現在的哲學主流呢?會不會哲學家也需要像經營品牌一樣才能推展自己的學說?你會不會也變成另一個沙特或尼采?
回覆刪除我還滿期待的。
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大約是在同一個時期產生的。分析哲學初期的大老弗雷格、卡納普,大約就與現象學的奠基者胡塞爾、海德格同時期。因此這兩者間的關係比較像是分裂而非推翻。後結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則的確可以被視為對分析哲學與現象學的批評。所以把分析哲學與現象學視為並立的兩派思潮,把後結構主義視為嘗試推翻前兩者的思潮,也許比較恰當。不過三派思潮都在今日哲學界有重要地位,並且有相當程度的相互影響。
回覆刪除至於存在主義,大概比較難被視為當今的哲學主流。存在主義屬於現象學與存在哲學這一支,自沙特開始就與現象學逐漸融合,而以存在現象學的泛稱發展至今。由於存在現象學重視身體、意義世界、情感等與人具體存在有關的議題,與當今歐美哲學最強勢的心智研究並不完全符合,它並不是最主流的領域。但由於存在現象學對身體在知覺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探討非常深入,而心智研究也重視分析知覺活動,因此部份存在現象學也日益熱門。
經營品牌大概是必要的。再好的理論,如果不是被廣為流傳、持續探究,也很難發展下去。而不創造出一個鮮明的形象、一個「品牌」,理論就很難吸引注意。加上特定的研究風氣一旦成形,它就會造就一種難以具體言明的學術典範,研究者多半遵循而行,這種研究風氣於是不斷持續下去。這種不易看見的「品牌」,我想在學術市場中有重大的影響力。
最後,沙特跟尼采的哲學,都蛻變於特異的生命經驗。尤其尼采深諳音樂,哲學中充滿來自音樂體驗的狂亂與迷醉,因而特別動人。我雖然非常喜歡他們的思想,卻大概很難跟他們有一樣的哲學成就。不過,我也不會放棄努力就是。
還有,你怎麼用匿名啊?如果不是看到誠品,我還不知道是你呢~
因為我不太會用這個部落格的設定
回覆刪除我還以為一定要申請信箱才能顯示名字
現在我發現可以直接打了
好蠢!!!